我们观察到目前在市场上提的比较多的几种商业模式,一个是城商行的商业模式,城商行利用他对特定区域内的客户的这种信息,有些是财务信息、有些是非财务信息的了解,去拓展小微金融客户。
另一方面积极充分利用信息共享的制度安排,加大在监管工作中利用科技手段、信息技术手段等力度,进一步发挥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在监管过程中的技术支持作用。2、我国场外商品市场监管法规滞后。
这些行政规章法律位阶低,缺乏协调统一的制度体系。法制的变革反映了美国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理念的转变,也昭示了其力图将长期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场外衍生品纳入政府监管范畴的决心。四.清算模式 (一)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清算模式 随着市场的发展,场外衍生品交易的清算模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美国的经验不难看出与之前的效率主义的监管规则相比,新的场外衍生品规则更加强调金融稳定这一价值目标,这反映了美国立法和监管部门理性的逐渐回归,也意味着全球场外衍生品法律框架新时代的到来。于是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首先是与我国《物权法》的冲突。文本将着重分析未来我国大宗商品场外市场的建设方向以及发展的重点领域。前海企业可从香港银行借入人民币资金,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生态城内的企业或项目可从新加坡银行借入人民币资金。
一带一路国家级战略计划的推出,契合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方面对资金的需求,有利于人民币跨境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创造金融合作需求。1954年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例超过英镑。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可能对境内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构成一定的挑战。
另一方面,货币国际化本质上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主要顾虑在于马克国际化需要马克可兑换和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大量资本流入将加大央行保持物价稳定的难度。
从外汇交易看,人民币全球排名第九。享有货币主权的英国殖民地最初仍保留了对英镑区的期望,主要是因为对本币信心不足、吸引外资以及争取英国经济援助。也许从改革完成的时间看,某些改革在另一些改革之前完成有利于降低风险,但从改革推进的过程看,应成熟一项,推动一项。但如果仍留在英镑区,英镑持续走弱仍会导致资产缩水。
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企业在贸易投资中采用本币计价结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比如,2012年我国贸易企业采用人民币计价的比例仅为9.1%,而美国、德国、日本出口贸易中本币计价分别达到80%、50%和30%以上。国内金融改革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支持。国际货币在国际交易中充当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和储值工具的职能。如央行试图通过扩大货币供给增加境内流动性,基础货币可能流出境外,导致货币政策的扩张效果不如预期。
而第三方支付的便利性和高效性,将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速。且当时德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限,跨境资本大进大出将会导致马克汇率急剧波动,影响金融稳定。
目前人民币加入SDR也具备了很多有利条件。而相对滞后的金融改革使日元国际化的效果打了折扣。
如果本币在经贸往来更为紧密的周边国家都无法广泛使用,就很难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英语之所以是世界语言,在于它的广泛使用,非母语的人可通过学习英语与世界上更多人进行交流。因此,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的。然后是殖民地解放运动。但进入20世纪之后,美元崛起,逐渐取代英镑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一是与英国的经济、政治联系决定了对英镑的依赖程度。
人民币国际化也起步于经贸往来密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美元区成员并没有和美联储签订任何合同,选择美元完全是自发行为。
前西德马克和日元就是在这段时间开始国际化。从1985年开始,德国央行逐步取消了资本管制,促成马克的国际化。
主要发达经济体可能在人民币是否满足可自由使用上设置障碍,并借机对我国提出要价。通过对人民币是否满足可自由使用标准的讨论,可促进国内明确人民币与国际储备货币各方面的差距,理解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观点诉求,了解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实际市场需求,更好地制定政策措施以缩小差距。
特别是,有助于在相关金融改革,如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上形成共识,推动国内金融改革开放,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因此,货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并不等同,且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联邦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日本在1978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马克国际化得益于其区域化,而日元区域化不足制约其国际化。
除了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外,关键在于通过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增强国内经济金融对外部风险的抵抗能力,包括强化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宏观调控水平和金融监管能力,协调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等。欧洲国家更认可自己的货币,为马克成为区域货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当然,人民币加入SDR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尽管人民币国际地位近年来大幅提升,但较篮子货币(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的差距仍然较大。但英国国力的衰落导致了英镑区的最终瓦解。
随着中国与周边经济体经贸往来的进一步密切,人民币有望在区域经济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是资本项目可兑换既不等同于货币国际化,也不是货币国际化的前提。
有观点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本质上是资本项目自由化,而资本项目开放需以汇率完全浮动为前提,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尚未完成的前提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改革的时序错误。二是战后德国和日本经济快速复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贸易和金融市场持续发展,为货币国际化创造了条件。一是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显著进展。虽然近年来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取得显著进展,但企业使用人民币的需求仍相对较低。
从国际支付看,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统计显示,2014年12月,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市场份额达到2.17%。1960年至1965年,戴高乐政府就曾将美元大量兑换成黄金,并将黄金从纽约搬回巴黎,以削弱美元的地位。
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原联邦德国依然限制非居民购买国内债券和参与货币市场,防止马克大量流出境外。三是美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推动了美元国际化。
而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远落后于欧洲,日本经济起飞主要借助与欧美等发达经济的经贸往来。2013年10月,人民币在传统贸易金融(信用证及托收款项)的占比升至8.66%,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